- 常规项目
- 感官要求:通过视觉、嗅觉、味觉等感官方法,检查材料是否有异味、异色、异物等,以及浸泡液是否有沉淀、浑浊等现象,确保材料不会对食品的气味、颜色等产生不良影响。
- 总迁移量:模拟食品接触材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,将其浸泡在特定的食品模拟物中,然后测定从材料中迁移到模拟物中的所有非挥发性物质的总量,以此评估材料可能向食品中释放的化学物质的量。
- 高锰酸钾消耗量:用于检测食品接触材料中可被高锰酸钾氧化的有机物质的含量,这些有机物质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,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。通常用一定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材料,然后测定浸泡液中高锰酸钾的消耗量。
- 重金属(以 Pb 计):检测材料中铅的含量,铅是一种有毒重金属,可能会在与食品接触时迁移到食品中,对人体的神经系统、血液系统等造成损害。此外,还可能会检测其他重金属如镉、铬、镍、砷、锑、锌等的迁移量,这些重金属也都具有一定的毒性。
- 特定迁移项目:除了重金属外,还需检测一些特定的有机物质的迁移量,如甲醛、酚、芳香胺、氯乙烯、偏二氯乙烯等。这些物质可能来自于材料中的添加剂、单体或其他成分,具有潜在的致癌、致畸等危害。
- 微生物指标
- 大肠菌群:是一群能在 37℃、24 小时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,检测大肠菌群可以反映材料受粪便污染的程度,间接评估材料的卫生状况。
- 致病菌:包括志贺氏菌、沙门氏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等,这些病菌一旦通过食品接触材料进入食品,可能会引发严重的食物中毒或其他疾病,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。
- 霉菌:霉菌在食品接触材料上生长可能会产生毒素,并且会影响材料的性能和外观,检测霉菌可以评估材料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卫生质量。
- 其他项目
- 荧光性物质:检测材料中是否含有荧光增白剂等荧光性物质,这些物质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,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,同时也可能影响食品的外观和品质。
- 脱色试验:主要针对有色的食品接触材料,通过将材料浸泡在特定的溶剂中,观察溶剂是否有颜色变化,以此判断材料中的色素是否会迁移到食品中,避免色素对食品造成污染。
- 干燥失重:测定材料在一定温度下干燥后失去的重量,主要反映材料中水分及易挥发物质的含量,过高的干燥失重可能会影响材料的性能和安全性。
- 灼烧残渣:将材料在高温下灼烧后,测定剩余残渣的重量,可反映材料中无机杂质的含量,杂质含量过高可能会对食品质量产生影响。
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检测项目和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。例如,中国主要依据 GB 4806 系列标准和 GB 9685 等国家标准进行检测1;美国食品接触材料需符合 FDA 相关规定,不同材质有不同的浸取法检测要求3;欧盟则有(EC)No 1935/2004 等法规和指令,对原材料安全性、可迁移物限量等方面提出要求。